- 與那國島海底地形 Yonaguni Monument -
與那國島海底地形(Yonaguni Monument)指的是日本沖繩縣八重山群島與那國島南部新川鼻沖海底發現的海底地形。這一區域擁有大量規則的巨石群,因此部分學者認為這並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加工而成,並將其稱之為與那國海底遺跡。
與那國島海底地形(Yonaguni Monument)指的是日本沖繩縣八重山群島與那國島南部新川鼻沖海底發現的海底地形。這一區域擁有大量規則的巨石群,因此部分學者認為這並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加工而成,並將其稱之為與那國海底遺跡。
- 地理 -
與那國島是日本西端的島嶼,位於日本最西端。
到台灣僅111km,在晴朗無雲的日子可以遠眺地平線上的台灣山脈。
該島東西狹長,地勢起伏多變,景觀獨特,給人以視覺衝擊。由於周圍被黑潮包圍,過去,從附近島嶼到這裏極為困難,交通不便。
- 意外 -
目前科學家經過研究後推測現在的地球約在四十六億年前誕生,一直到新生代第四紀的更新世,也就是約一百八十萬年前的冰河期時代,才開始有猿人的出現。根據一些化石的研究,科學家認為人類一直到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的全新世,也就是最後一次冰河期開始衰退並趨於結束時,才開始有所謂的社會生活及文明存在,但這些文明似乎都停留在新石器時代。現代人類歷史時期的定義是根據五千多年前開始留下的文字符號所保存的使用記錄,在此之前的時期則為史前時代。
然而,出乎科學家的意料之外,在大洋底下陸續出現的海底文明遺跡挑戰了這樣的歷史觀。這些海底遺跡的建造者,不僅已經有了精巧的建築、工藝水準,並顯示當時已擁有高度的文明,也懂得運用文字及擁有建造金字塔的能力。如果以現代科技推算這些海底遺跡所在位址的海域,至少都是在上萬年前、數萬年甚至更久遠以前存在於海面上的,因此,可以明確地判斷在新石器時代之前非常久遠的史前時代,曾經存在高度發展的人類文明。而這些文明很可能因為遭受某些變故,導致其文明歷史無法延續、流傳下來,僅留下片段殘骸沈於海中,做為曾經存在的證據,訴說著史前傳說的片段。
地球,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的,而是歷經了無數次的地殼變動、火山爆發、洪水、冰河等變化,億萬年來幾經浮沈,才形成今日的地理環境。以日本的「親潮古陸」為例,這片離日本海溝僅90公里,深達2600公尺的地方,在6700萬至2500萬年前竟是高聳在日本列島以東12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所以不難想像,如果史前時代人類曾經有文明,那麼很可能一度 、甚至幾度毀滅於天然災害侵襲,只留下部份遺跡在地形變動或海水上升後,沒入海底而得以保存。
- 海底城 -
日本與那國島海域遺跡
半個世紀前,在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南端,潛水員們在海底潛水時發現了人造建築物的遺跡,包含被珊瑚覆蓋的方形結構物、巨大帶稜角的平台、以及如街道、樓梯及拱門狀的建築等。這可說是一座像是祭壇之類的古城遺跡,其範圍東西長約200公尺,南北寬約140公尺,最高處約達26公尺。
1986年,當地的潛水員將這座海底城命名為「海底遺跡潛水觀光區」,經過報導之後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後以琉球大學理學部教授(琉球大學名譽教授)木村政昭(Kimura Masaaki)為中心成立「海底考古調查隊」 開始長達八年的調查,包含在石桓島東南至東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陸續發現各種石砌建築、柱穴、人頭雕像、拱門及幾何圖形的海龜雕塑等,最令人震驚的是發現雕 刻在石牆上的「象形文字」,證明了這是一個高度發展的人類文明所遺留下來的古文明遺址。
由高處往下看,遺跡的四周圍有市街、農地,最大的一處遺跡全長100公尺、高25公尺,由巨大的岩石所築成。據琉球大學「海底考古調查隊」 以電腦合成方式繪製的立體圖顯示,該遺跡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祭拜的神廟。神殿北面有二個半圓形的柱穴,考古學家認為是舉行儀式前沐浴之處,而神殿東方有拱形城門,城門附近有兩塊重疊巨石,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工雕孔,據推測應為經過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此外也在與那國島東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岩」下方海底,發現高達數公尺的人頭雕像,其五官及臉孔清晰可辨。稍後就在巨大人頭雕像的附近,又發現了象形文字群,顯示海底遺跡的建造者已具有極高的文明發展。
琉球大學物質地球科學系教授木村政昭在1996年9月接受訪問時,表示遺跡以目測即可清楚的辨識是由人工完成的組合。各種證據都顯示遺跡的確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佈,以及階梯呈直角狀的平坦接面,石塊上圓形的孔穴極似以石柱插入後遺留的痕跡等。而人頭像及象形文字的發現,更證實與那國島南方的海底遺跡,確實是人類文明的遺址。根據由木村政昭教授領銜的琉球大學海底調查隊的報告,整個石垣島的東南至東西方延岸的海底,陸續發現各種不同的石砌建築、柱穴、靈石、人頭雕像、拱門及幾合圖形的海龜等,甚至最近也發現了雕刻在石牆上的「象形文字」。
匪夷所思的海底金字塔
除了與那國島南部之外,在與那國島最西端的西崎海域也有重大的發現。1990年潛水人員在西崎海域海底,發現了一個以岩石堆砌的龐大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型結構寬183公尺、高27.43公尺,由長方形的巨石構成,總共有五層。而大金字塔附近還發現幾座小的石墩,形狀類似於大金字塔,是由石板拼成階梯狀的袖珍金字塔,寬約10公尺、高2公尺。
參與研究的琉球大學地質學家判斷這個建築是人工產品,並非自然產物,否則應該有經過腐蝕而成的碎片聚集其上,但是完全沒有找到這樣的石塊碎片。此外金字塔周圍有類似街道環繞的遺跡,也顯示這不是大自然產生的。美國波士頓大學修奇(Robert Schoch)教授潛水考察遺跡後表示,這一系列由1公尺高的石塊組成的巨大台階,應是一種階梯式金字塔。雖然可以假設石塊破裂後經由水的自然腐蝕可以產生這樣的結構,但他從未發現什麼過程可以產生這樣鋒利的階梯斷面。倫敦大學的考古學家摩爾(Jim Mower)則表示建造者至少有如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準。
據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石井輝秋(Teruaki Ishii) 助理教授指出,這個海域所在的陸地露出地面的時間,至少是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的事。而以現代科學的認識來看,萬年前的人類還處於原始人追著野獸跑的石器時代,根本沒有能力建造這種金字塔型建築物。有說這很可能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人類文明留下的證據。我們不禁要問:是否真有繁榮先進的古代文明?而日本的海底遺跡難道是一個特例嗎?
- Mu -
木村教授確信該海底遺跡是古文明的遺物。 木村教授很有自信地斷言:「由於沖繩周邊海底考古學的研究,將會讓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重見天日,古老的『海底龍宮』傳說即暗示海底古文明的存在,沈沒在海底的『Mu文明』也讓海底龍宮的故事一直流傳下來。我確信與那國的海底遺跡,是一萬二千年前突然消失的『Mu文明』。 」
傳說中的Mu大陸文明
十九世紀末,英國上校詹士丘吉沃德(James Churchward)於駐防印度期間,在一個極特殊的機緣下,由一位印度教古寺院的住持手中得到一塊Naccal碑文,這是一種極為艱澀難懂的文字,上校費盡艱難終於在一位印度高僧的指點下,讀出了一個偉大古文明的興衰史。1926年上校出版了關於Mu大陸文明的著作「遺失的大陸」,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 「Mu大陸」的傳奇故事。
Mu大陸的位置根據碑文上的記載位於現今的太平洋海域上,包括日本、沖繩及台灣等都還是整片相連的大陸,人類在Mu大陸上曾經發展出一個偉大繁榮的文明,創造出高度的文學、藝術、工藝、 製造等文化。當時居民擁有高度的建築技術,能夠建造大型建築物、金字塔、石碑及城堡、道路等。據說Mu大陸的首都和各都市中都舖有整齊的石板道路和運河, 都城中的牆壁裝飾著閃亮的金飾,所有人都過著奢華的生活。Mu大陸居民也十分精於航海技術,航海足跡遍佈各大洋,甚至發展出強大的殖民帝國,當時Mu大陸被稱為「世界文化的屋頂」。
然而繁華的Mu大陸,卻在突如其來的大災難中瞬間消失於水平面下。怵目驚心的慘劇首先來自於猛烈的火山爆發,引發了強烈的地震及狂暴的海嘯,並不斷引出新的火山爆裂。最後在火山熔漿狂噴及地動山搖的地震下,地面像海浪般的跳動、火柱濃煙遮蓋了天空,大地上的一切如倒塌的積木般往下陷落,火山熔岩及撲天蓋地的海嘯穿過其上,就在一瞬間,Mu大陸完全消失在太平洋下。
Mu大陸的事跡雖然可以視為一個傳說故事,但用另一個角度思考,可以發現人類文明經過毀滅後再造的可能性的確是存在的。
海底遺跡,靜靜的,在海底。
同場加影:The Yonaguni Monume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