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 共濟會 Freemason -
- 共濟會 Freemason -
日曆停止時,世界也就結束。
"Mason" - 石匠之意。又稱美生會,會員稱之爲『兄弟』。
有說是源自《舊約聖經》〈創世記〉中夏娃和亞當的共助精神。有說共濟會起源於參加建造巴別塔(古巴比倫)的石匠工會;有說是,共濟會起源於建造所羅門的耶路撒冷神殿的石匠門。
- 始 -
緣起概括有四。
壹
根據傳說,共濟會的始祖為海勒姆(Hiram Abiff),他是建造耶路撒冷神殿的重要石匠之一,因被三個妒忌他地位及技能的上司所殺,而埋於殿內的青銅墓裏,但不久即將再度復活。從此以後,凡是新加入共濟會者,都要舉行一場象徵海勒姆死亡及復活的儀式。共濟會的最終目的在於重建耶路撒冷殿堂,作為全人類的大殿堂。屆時每一個人在「宇宙的大建築家」的指揮下,都將為此一偉大計劃辛勞工作,而且每一個人都被當作建築的材料。
這是個很籠統的說法。因為「建築」本是支配技術的表現,而古代稱建築為「王的技術」。
貳
天主教史記載,共濟會(Freemasonry),最早起源未明,普遍說法是共濟會之名該上溯到中世紀,當時指圬人的工會,人數眾多,亦很有影響力。國王和教宗都曾賦予特權。當時,隨著教堂建築行業的不景氣,一些石匠開始接收名譽會員,以便維持其行業。近代共濟會就是跟隨這種規則 收取會員。好些地方,榮譽會員自行各別開會,並脫離工會組織秘密會所,從事慈善、哲學、政治活動。
参
而學者普遍認爲共濟會是來自中世紀的「石匠工會」。當時石匠和當地貴族以及教會關係良好,所以可以免除賦稅,而免除賦稅的這些工人就組成了「石匠工會」。其後,英國和蘇格蘭石匠們建造城堡與大教堂需要曆經很多危險,因此在倫敦建造了第一個「大會所」(Grand Lodge),正式形成了共濟會。他們不但照顧生病和受傷的石匠,也照顧因公殉職石匠的家人;大會所也管理薪水、安排工作、訓練學徒、保管文書和建築藍圖,便於傳達職業機密,更成爲石匠的聚會地點,儼然是個相當完善的組織。中世紀「石匠工會」的成員是免除賦稅的石匠,然而此時的共濟會成員呢?名譽良好的石匠才有可能成爲「弟兄」,弟兄間有著兄弟般的情誼,而這些弟兄們必須要求自己的道德更加臻於完善、要求他人,進而到全人類。
䦉
亦說成今日的共濟會,是由亞當韋斯豪柏特(Adam Weishaupt)於1776年5月1日在巴伐利亞成立的光明會(Illuminati),演變來的。
傳聞,無從稽考。
- 興 -
十八世紀初葉,是共濟會大展拳腳的時候。
近代可查的為1717年,開展於英國倫敦的共濟會分會,是由一從法國遷徙到英國的反教牧師迪沙古尼亞(John Theophilus Desaguliers)之子創立的。他在倫敦設了大會所,是其會所的母巢。共濟會由英國在倫敦成立分會後,開始展開活動。
共濟會於1721年開始籌備編纂自己的憲章。當時的新教長詹士安達臣牧師(James Anderson)完成了這項工作,安達臣根據共濟會的古代條文《傳統憲章》進行編纂,1723年正式出版第一部共濟會的憲章《共濟會章程》,這部憲章分為歷史、責任義務、通則三個部分。憲章中將共濟會的英文名(Freemasonry)解釋為"一批自由石匠",這些石匠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並洞曉造物主的奧秘,跟神只差那麼一點點,正是那班試圖建造通天之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的石匠。在神變亂了他們的口音之後,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荒廢了造塔大業。從此他們把掌握到的偉大學問深藏心底,默默無聞地從事地下工作,他們在耶路撒冷建了所羅門王的神殿,中世紀時更是造了無數的教堂和其他石頭建築。他們秘密結社,互稱兄弟,精誠團結,同舟共濟。
共濟會常被誤認為基督教的組織,其綱領強調道德、慈善和遵守法律,會員必須是相信上帝存在與靈魂不滅的成年男子。大部分的共濟會將會員主要分成三個等級:學徒、師兄弟和師傅。
它深入歐洲政治界,影響政治領袖。
1782年7月16號,「共濟會」議決定將總部遷至法蘭克福,十年後被政府查禁,並發文警告政洲各國。但各領袖不相信此組織能利用魯西法(Lucifer)的力量顛覆世界。
- 象徵 -
由直角尺和圓規組成的象徵符號是共濟會最基本的代表性徽章,曲 尺和圓規都是石工測繪使用的工具,在共濟會思想中它們代表着會員完善自身所使用的道具。每一個共濟會會所幾乎都飾有方矩與圓規的符號,它可能由印度古代坦 陀羅教(Tantrism)的象征符號六芒星(Hexagram)變化而來,曲尺代表六芒星中向下的正三角形真理、而分規代表向上的正三角形道德,兩者的 結合代表陰陽調和、真理和道德的和諧、行動和節制的規範,從而完成偉大的作業。在鍊金術中,通過化學的婚禮而出現的這種完成體稱爲兩性共有 (Androgyne),是喀巴拉思想中人類的真正完全狀態最初之人(Adam Qadmon,光之巨人)。是會員完成個人實踐、突破三重黑暗、重見理性光明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被稱爲三重偉大之光(三大明光)。
- 儀式 -
要加入共濟會之前,必須通過一道儀式,這道儀式總共有三個關 卡,必須全數通過方可進入共濟會。儀式開始時,受考驗者必須蒙住雙眼進入一個室内,等候三聲敲門聲之後,會有人引領其至大廳,並用繩子捆住他的頸項,長劍 抵住他的胸口,問受考驗者爲何要到這裡來?此時受考驗者必須回答來到此處的目的是爲了「脱離黑暗,邁向光明」。接下來受試者要冥想自己從高處跌入火中,接 受火的考驗。最後要接受共濟會教義的訓示,強調「兄弟愛」、「真理」、「救濟」以及「正義」,並且每個會員都要相信神是宇宙中偉大的建築師。
- 構 -
共濟會最基本的單位是「支部」,許多小支部形成一個大支部,而大支部甚具權威。除了大支部外,並無中央的權力單位或世界性的指導群。在美、加地區並無全國性的大支部。
全球同濟會會員約有600萬,以美國最多(約400萬),英國(100萬),加拿大(35萬),法國(7萬)以及南美(5萬)。共濟會接納不同國籍、種族及宗教信仰的人士。為世界性、民主性的組織。
- 人 -
自八世紀開始招收各種行業人員入會,很多為我們熟知的名人:
政治人物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作家 - 馬克.吐溫(Mark Twain)、
作曲家 -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作曲家 -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思想家 - 孟德斯鳩男爵(Baron de Montesquieu)、作曲家 -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貴族 - 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普魯士 - 菲特烈大帝(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小說家 - 柯南道爾(Conan Doyle)、軍人 - 迦理波地(Giuseppe Garibaldi)、
英國前首相 -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演員 - 米高堅(Michael Cain)、
卡通大師 - 和路廸士尼(Walt Disney)、作家 -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
FBI前局長 - 胡佛(Edgar Hoover)、作家 -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等等
莫扎特早在1773 年就爲共濟會戲劇《埃及國王湯姆斯》(Thamos, König in Ägypten)作了配樂,陸陸續續也有和共濟會相關的音樂作品,但筆者研讀 到的大部分資料都顯示幾近所有有關莫扎特加入共濟會的文件均已不知去向,艾德加(Edgar Istel)和貝克(Theodore Baker)在〈莫扎特的《魔笛》和共濟會〉一文中顯示,莫扎特在維也納來到「會所」加入共濟會的時間可能是在1785年的3月之前,同時他說服他父親也 一起加入,從那時起,他們父子間又多了一個共同話題,或許他們也曾在信件中談論到這些議題,但這些信件都被他謹慎的父親給銷毁。
統統都是。
- 金融 -
支撐現代共濟會運營是一個名為魯西法的基金會(Lucis Trust),座落在紐約市聯合國廣場第666號(?!),成立於1922年,早先的名稱是Lucifer Trust,該組織至今還一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常駐機構。魯西法(Lucifer)正是撒旦被判上帝之前的名字,意為“明亮之星”。而在幕後支配魯西 法基金會的主人正是世界金融界的主宰 - 羅斯柴爾德家族(The Rothschild Family)。
世界金融歷史上最著名的法蘭克福猶太家族 - 羅斯柴爾德家族(The Rothschild Family),是現代國際金融史上最神秘最富有神奇色彩的家族。十九世紀中葉, 英、法、德、奧、意等歐洲主要工業國的貨幣發行大權均落入了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之中。在控制住歐洲主要國家的金融後,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始把觸角伸向大西洋 彼岸的美國。美國南北戰爭以後,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始全面部署控制美國的計劃。在金融業,羅斯切爾德家族一手扶持了摩根銀行和庫恩雷波公司的創建,在工業界 有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資料顯示這些大鱷的背後無不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資產在運作,J.P摩根、及約翰洛克菲勒等無不是在羅斯柴爾德 家族的鉅額資助下才壯大起來的!
一個鮮爲人知的事實是美聯儲是完全私人性質的中央銀行,政府在 美聯儲佔有的股份是零,美國政府根本沒有貨幣發行權(不像英國的私人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政府還始終保持20%的股份)。1963年甘迺迪總統遇刺後,美 國政府最終喪失了僅剩的「白銀美元」的發行權。美國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須將美國人民的未來税收(國債),抵押給私有的美聯儲(Federal Reserve),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券」,這就是「美元」。美國將中央銀行稱爲「美聯儲」也頗有一段來歷。由於十八世紀末期中央銀行的名稱始終與英 國的國際銀行家陰謀聯繫過緊,因此美聯儲的總設計師保羅沃伯格用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名稱來掩人耳目。實際控制美聯儲的是與共濟會關係密切的私人銀行。美聯儲的股東結構比較隱祕,其八大股東列名如下:
I. 柏林和倫敦 - Rothschild羅斯柴爾德銀行
II. 法國巴黎 - Lazard兄弟銀行
III. 意大利 - 以色列摩西Seif銀行
IV. 紐約 - Lehman兄弟銀行
V. 紐約 - Kuhn,Loed銀行
VI. 紐約 - Chase Manhattan銀行
VII. 紐約 - Goldman,suchs銀行
VIII. 荷蘭阿姆斯特丹 - Warburg銀行
共濟會操控的以華爾街爲主的國際游資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相繼掃盪了日本、東南亞、及俄羅斯,由於共濟會的進攻武器美元是當今世界結算貨幣,因此國際游資每每得手。
- 反調 -
持相反論的神秘學家 - 格諾,認為這些共濟會都是假的。他曾經加入真正的共濟會,而且不久後,隱退到埃及,於1995年在埃及過世。格諾說,世界聞名的共濟會只是在模仿真正的共濟會罷了,就是該組織是真的,也只是最下級的石匠組織而已。
格諾的反面意思告訴我們,共濟會的陰謀是奇妙的,任何人都不易猜透。格諾所云與共濟會有關的團體,乃是在背後操縱歐洲的國際猶太和美國東部體制。
此二個巨大的國際金融組織,是不是真正的共濟會組織呢?事實上他們有很多的會員加入石匠組織,也就是所謂的共濟會團體。
居於幕後暗中操縱此二大國際金融組織者,才是真正的共濟會會員。
在格諾的「神智學 - 擬宗教的歷史」(1921年)一書裏,有一段的記載:
標榜神秘主義皆是偽彌賽亞,他們受到某人的煽動,一切活動均停留在嘗試性的實驗階段,而真正可怕的事情則潛伏在背後。
格諾又說:人類將會滅亡。由於他是基於退出共濟會者的立場,所 以沒有說清楚背後的真面目是什麼,不過顯然那是指共濟會。部分的研究家稱「共濟會」為「光明會」,這與1776年由巴伐利亞的韋斯豪柏特所組織的光明會相 同。光明會是共濟會的內部組織,亦即「秘密組織中的秘密組織」,傳說法國革命便是由其後指揮的。
- 世界 -
共濟會並非宗教,在成立的初期屬於一種秘密結社,允許持有各種 宗教信仰的沒有殘疾的成年男子加入,但志願者必須是有神論者(可以是猶太教徒、基督教徒、 印度教徒等)。近代共濟會對於神的解釋來自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對造物主的闡述,他們認為神是一位理性的工匠(理性的人格化),而宇宙是神-"宇宙的偉大 建築者"創作的手工品,宇宙的秩序(作品的外形)來自神賦予的理性,這個外在的宇宙稱為大宇宙(Macrocosm);而每一個人類都是宇宙的影子也就是 神的複製品"小宇宙"(Microcosm),然而由於材料的先天性的缺陷,這個複製品總是不完美的。然而如果人能夠以理性為準繩,以道德為工具,不斷地 修正自身精神上的缺陷,那麼最終人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也就是完成了"內在神殿"的建造,成為完美的"石工導師"並且進入神的領域。共濟會會員 ("石工")建設"所羅門神殿"的過程象徵著人追求理性和自身完善的過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一种先進的思想觀念。通過奉行理神論的理想,共濟會發起了 啟蒙運動並且在不到50年時間裏迅速擴散到西歐、中歐和北美,建立起可以和天主教會匹敵的巨大體系。
初期共濟會仍舊奉行嚴守內部秘密的規定,但是1745年在阿姆 斯特丹匿名出版的一本書籍完全暴露了共濟會內部的規定、活動內容甚至入會禮儀等細節。然而共濟會也因此將活動更加公開化,會員並不隱瞞自己的身份,他們也 更公開地進行慈善活動,會員的階層也逐漸向中產階級轉化。現代的共濟會除了內部各級別的接頭暗語仍舊保密之外,其餘活動基本全部公開。
英國共濟會
當時只有白人貴族和上層資產階級可以入會,為了爭取更大的影響 力,共濟會不斷地招收貴族入會並且希望能夠得到王室的垂青。從第二代總導師蒙塔魁公爵開始(1721年就任),大貴族在共濟會中佔有一段時間的支配地位。 1722年沃頓公爵成為新一代總導師,繼續奉行上層路線政策。1737年3月5日,英王喬治二世的長子皇儲弗雷德里克王子在倫敦的臨時會所加入共濟會。次年,安達臣修改了《共濟會憲章》並且將新版憲章獻給皇儲。雖然這位弗雷德里克王子早逝,沒有坐上王位,但是其長子也就是喬治三世維護共濟會的政治地位,這 之後皇室和共濟會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喬治四世、喬治六世、愛德華七世、愛德華八世都是共濟會會員。
英國共濟會於1753年分裂為古典派和近代派,雙方長期對立,直到1813年才告和解。在19世紀中葉之後英國的共濟會迅速喪失其社會改革的銳意和先驅性。而共濟會給英國帶來的另一大負面影響則是喪失了肥沃的北美殖民地,北美獨立運動的先驅者幾乎全部都是共濟會會員。
19世紀中後期英國的上層社會中充斥著共濟會會員並不奇怪。當 然,由於共濟會禁止女性入會,所以維多利亞女王本人肯定不是其會員之一,但是當時的皇儲愛德華七世和其長子艾伯特·維克托王子都是共濟會會員。今天,英國 的高級神職人員、富豪和貴族在英國共濟會中所佔比例急劇減小,普通公民的比例佔有優勢。
2005年6月英國國會曾下令,英國上議院及下議院的所有議員必須公開他們是否隸屬共濟會。當日提出動議的英國自由民主黨議員強調,為了增加國會的透明度,以及重建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議員必須申報利益。
法國共濟會
有證據顯示法國最早出現共濟會是在1688年。
1721年,一些英國共濟會成員在港口城市敦刻爾克(Dunkirk)建立了法國第一個共濟會所。法國共濟會總會所建立於1738年6月24日,是歐洲大陸最早成立的共濟會總會所。
雖然羅馬天主教宗克萊蒙十二世(Clemence XII)和本篤十四世(Benedict XIV)分別於1738年和1751年兩度頒發教宗禁令,禁止天主教徒加入共濟會,然而在法國並未產生足夠影響,共濟會仍然在發展壯大。到法國大革命爆發 之前,法國已經建立了很多會所。
共濟會是啟蒙運動中瓦解天主教會和反對教宗權威的急先鋒。 18世紀的共濟會組織體現出排外特徵,下層的勞動階層不被接納,成員主要來自貴族、教士和中產階層,有些會所完全由天主教教士構成。中資產階級被共濟會自 由、平等的思想所吸引,成為主要的成員來源,因為在這裡他們能夠與貴族平起平坐。在軍隊組織中,共濟會也有極大的影響力,很多後來拿破崙軍隊中的將軍都是 共濟會成員。
1804年11月6日,拿破崙一世加冕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隨後他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成為法國共濟會總導師。
美國共濟會
1733年組建的總會所被認為是美國的第一個共濟會總會所。
這個總會所後來被更名為聖約翰會所(St. John's Lodge)。
班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於1731年成為這個總會所轄區內的會員。
現在確認的共濟會會員裡,歷屆美國總統中至少有15 位,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的56位簽署者中至少有8位,1781年的第一部美國憲法的簽署者中至少有10位,1789年的美國憲法的40位簽署者中 至少有9位,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63位將領中至少有31位,以及英國北美殖民地13個州的30名州長中至少有10位。
共濟會成員哈揚所羅門(Haym Salomon)提供了北美獨立運動所需的絕大部分資金,並在其後拯救了新政府使其免於破產。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記載,哈揚所羅門前後總共為北美殖民地政 府及其領導人提供了大約60萬美元的資助,折合成2005年的美元匯率相當於39,264,947,368.42美元,也就是將近400億美元,如果算上 利息則已將近上萬億美元。
美國許多相當有影響力的媒體,也掌控在共濟會組織之中。
Newsweek ,NewYorkTime ,Fortune,Washington Post,以及許多新聞電視台、電台。他們可以使人一夜成名,也可讓人毀於一旦。
德國共濟會
1250年德國第一個石匠總會所在科隆(Cologne)成 立,這也是最早使用圓規、矩尺作為石匠行會標誌的記錄。 15世紀末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舉行的各地石匠總會的集會上,頒布了第一個石匠行會會徽。從此科隆和斯特拉斯堡石匠總會分管南北德國各地會 所。這是石匠手工業者的行會組織,與現代「精神石匠」共濟會組織並不相同。
現代德國共濟會最早的會所出現在1737年12月6日。普魯士的王儲,後來國王菲特烈大帝曾在1738年8月在14日夜間出現在會所裡,並於1739年接管了總導師的職位。在最初的幾年裡,也產生了幾所新的會所,有些現在仍然存在。
在共濟會宗教寬容和兄弟間平等的宗旨下,會所不僅僅只是為美生兄弟提供了一個空間,也成為宣傳啟蒙運動思想的場所。與很多其他國家不同,德國的共濟會有女性參與。
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歌德(Joharln Wolfgang von Goethe)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是三位開創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道路的領袖,他們與共濟會也存在密切關係。
1771年10月14日萊辛在漢堡加入共濟會三玫瑰會所(Zu den drei Rosen),並成為導師。萊辛的《共濟會員對話錄》(Ernst und Falk, Gespräche für Freimaurer)被認為是共濟會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他也是最早倡議接納猶太人加入共濟會的發起者,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底層猶太人不具有公民權,也 不被共濟會接納。他的好友普魯士猶太哲學家摩西門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發起了的猶太啟蒙運動哈斯卡拉(Haskalah),開啟了歐洲猶太社會開放和世俗化進程。歐洲猶太人尤其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開 始學習當地民族的語言,接受當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進入歐洲上流社會。日爾曼文明史上一些最耀眼的明星都是這一運動的產物,海涅、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 伊德等等。哈斯卡拉運動培養了強大的猶太世俗勢力,揭開了歐洲猶太民族政治運動的序幕。歌德於1780年6月23日在魏瑪加入安娜阿瑪麗亞三玫瑰會所 (Anna Amalia zu den drei Rosen)。會所名字來自當時在魏瑪執政的女伯爵。阿瑪麗亞會所與當地貴族建立了良好關係,魏瑪公爵奧古斯杜和普魯士將軍費迪南伯爵(Herzog 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也是會所成員。共濟會在歌德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他的思想和作品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最早加入共濟會很可能是受到萊辛的 影響。歌德著名的遺言是「再多些光!」(Mehr Licht),常被認為反映了共濟會和啟蒙運動的光明崇拜。 1913年成立的Wolfstieg協會旨在促進共濟會的科學研究。
現在保存下來的帝國安全辦公室(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記錄顯示了共濟會在納粹德國時期受到了殘酷迫害。一般認為,大約有八萬到二十萬共濟會會員被納粹政權殺害。共濟會的集中營囚犯被評定為政治犯,戴著一個倒置的紅色三角形以識別身份。
藍色毋忘我最早是在1926年被Zur Sonne 總會所採用作為德國不萊梅市( Bremen )共濟會年度會議的會徽。生產毋忘我會徽的工廠在1938年被納粹黨選為募捐機構。這個巧合,使共濟會會員有機會將毋忘我徽章作為相互識別的秘密標記。即 便在納粹時代受到了殘酷迫害,但共濟會會員們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甚至在集中營裡建立了Liberté chérie 這樣的會所。在二戰結束後,毋忘我在1948年再次成為德國總會所年度大會的會徽。今天,佩戴毋忘我徽章已經是世界範圍內共濟會紀念歷史上共濟會會員所受 到的迫害,尤其是那些死於納粹時代的共濟會會員。
中國共濟會
中國大陸有一些證據顯示早在1759年末,共濟會已隨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卡爾王子號(Prince Carl)自廣東傳入中國。船上的共濟會成員登陸擧行了集會,這是共濟會在中國活動的最早記錄。
1768年清乾隆三十二年,英格蘭總會轄下的誼廬第407分會 在廣州建立會所,這是有記錄的第一個中國共濟會會所。 隨著廣東和香港交往的日益增加香港共濟會於1848年開始在廣東活動,1849年開始在上海活動,但很長時間內只允許在中國的外國人參加。附屬於美國麻薩 諸塞總會的中國共濟會總會成立於1864年(District Deputy Grand Master),1877年英格蘭分支中國共濟會總會正式成立(District Grand Lodge of Northern China )。傳自蘇格蘭的中國共濟會總會成立於1921年(District Grand Lodge of North China)1949年三月十八日,在菲律賓總會的贊助下中國美生總會在上海正式成立。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中國美生總會也遷往台灣。
隨著國共內戰及中共最終建政,從1947年到1962年間中國 共濟會的活動漸漸減少直至完全消失。一些會所由於外國人的離去造成的人數不夠而關閉,另一些遷到了香港和英國。這些曾經在中國的共濟會總會目前都已經不存 在。中國大陸官方現在對共濟會並沒有明確的態度,但根據香港共濟會在香港回歸中國大陸時向中國大陸政府諮詢的情況看,中國大陸政府雖然禁止共濟會以慈善基 金會和秘密組織的形式向中國大陸擴張, 但並沒有禁止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存在和發展。
香港 - 雍仁會館
香港的共濟會是公開的,英國穫取香港租借權後,英國共濟總會於1844年9月18日授權建立皇家蘇塞克斯會所,以時任英國共濟會總會大師的蘇塞克斯公爵命名。1845年4月3日會所擧行第一次集會,之後會所轉移至廣州、上海,於1952年重返香港。
共濟會香港分會在泄蘭街設立的泄蘭會所是香港第二個成立的共濟 會分會,於1846年3月1日穫得授權。其名稱來自攝特蘭侯爵,他是英國共濟會總會新一任大師。泄蘭會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共濟會會堂 - 雍仁會館(Zetland Hall),並逐漸發展成爲香港地區總會所,會員包括曆任香港總督及政商界名流。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雍仁會館被日軍炸毁,遂於1950年遷往香港島堅尼地道 一號至今,現由共濟會香港及遠東區的最高代表、前立法局議員黄匡源主持。香港共濟會隸屬有近三百年歷史的英國總會。
香港共濟會的總部雍仁會館,位於香港半山區堅尼地道一號,樓高三層。雍仁會館三分一的業權由香港共濟會「雍仁會館信託人」持有,餘下三分二則已賣給郭炳聯及其關連公司 。
三位香港總督包括夏喬士羅便臣、麥當奴及卜公都是香港共濟會會員。前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楊鐵樑、希慎集團利銘澤、國泰航空前董事姚剛、香港賽馬會前副主席週湛燊等政商界人物也都是共濟會會員。
英格蘭分支香港共濟會總會在歷史上的名字變遷:
1847 - 1866,Provincial Grand Lodge of China
1866 - 1875,District Grand Lodge of China
1875 - 1963,District Grand Lodge of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1963至今,District Grand Lodge of Hong Kong and the Far East
傳自蘇格蘭的香港共濟會總會在歷史上的名字變遷:
1905 - 1958,District Grand Lodge of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1958至今,District Grand Lodge of the Far East
愛爾蘭分支香港共濟會總會在歷史上的名字變遷:
1933 - 1938,District Grand Inspector
1938 - 1947,Grand Inspector
1947 - 1954,Grand Inspector for Hong Kong and China
1954 - 1967,Grand Inspector for Hong Kong, China and Malaya
1967 - 1988,Grand Inspector for the Far East
1988至今,Provincial Grand Lodge of the Far East
1865年,英格蘭分支香港共濟會在現時新世界大廈所在的洩蘭街興建「雍仁會館」作為英格蘭分支香港共濟會總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會所被日軍炸毀,遂於1950年遷往香港島堅尼地道一號至今。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中國共濟會也隨之遷往台灣。由於政局因素,1951年曾宣佈停會,1954年中國共濟會始在台灣復會,並於1955年10月28日經內政部核准成立。共濟會在台灣非常低調且神秘,但會員之間非常團結。
蔣緯國是中國共濟會最有名的總會長,可能是因為他的德國教育與軍旅生涯讓他進入這個組織。目前台灣地區的共濟會會員約有數百人,分佈士、農、工、商社會各階層。
到2009年,台灣相繼成立了13個會所(又稱為分會),其中 也有因中國政局因素迫使停會後,在台灣再復會的。台中、高雄均有分會,其它均集中在北部;各分會皆以「廬」(lodge)做會所之名,並予以區分,如:誼 廬、川廬、自由廬、漢廬、唐廬、明廬、融廬等。其中唐廬為一雙語廬,意即其共濟會儀禮採英語,而廬中討論事項為國語。台北縣深坑鄉也有分會海山廬 (High Sun Lodge)。會員非常低調,鮮少有公開對外的場合;黑色西裝搭配白襯衫和領結,是共濟會兄弟們集會時的標準穿著。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